安全须知

预防网络诈骗

预防网络诈骗的措施:

● 不贪便宜;

● 使用比较安全的支付工具;

● 仔细甄别,严加防范;

● 不要在网上购买非正当产品,如毕业证书、考题答案等;

● 不要轻信以各种名义要求你先付款的信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

●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妥善保管自己的个人信息,不向他人透露本人证件号码、账号、密码等,尽量避免在网吧等公共场所使用网上电子商务服务。

网络可以购票,随时满足您回家探亲、出门旅游的需求;网络可以购物,随时方便您居家生活、衣食住行的需要;网络甚至改变了您固有的生活习惯,它帮助我们节省了在银行里排队转账付款的时间;解决了在招聘会上摩肩接踵投递简历的尴尬……与此同时,网络好像被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肆意释放出各种“魔鬼”,侵扰着我们的生活,酿制着一出出的闹剧和一场场的骗局……

案例1、【谨防手机木马病毒盗取网上银行账号、密码】        

北京何先生突然收到朋友发来的一条含有链接地址的短信,未曾想到里面却暗藏着一种手机木马病毒。该手机木马病毒一般以您认识的朋友的名义发来短信,通过点开手机短信的方式来盗取用户手机通讯录、网上银行账号密码及拦截快捷支付验证码等信息。一旦用户点开这条短信,便意味着这个病毒将以新的名义,继续向手机通讯录中的每一名联系人传播。

提示:凡是收到此类带有网址链接的不明信息,请勿轻易点击,必要时可电话联系发送短信的朋友进行核实,以免个人信息被窃。

案例2、【网购小心假卖家骗钱】    

沈阳徐女士在“某宝网”上购买衣服后,突然收到“卖家”电话,表示其所拍的衣服存有质量问题,会将所支付的款额全部退还。徐女士一开始心有疑虑,但对方对她的个人资料及所拍衣服款式都了如指掌,便信以为真。为配合“卖家”退款,徐女士将银行卡号及解码器动态密码都告诉了对方,最终非但没有收到退款,还被骗损失900多元。

提示:网购诈骗花样繁多,请警惕“卖家”二次退换货、款等要求,一定要仔细核实,切勿轻易透露银行卡或其他任何证件号码等个人信息,并且尽量选择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谨防被骗。

案例3、【兼职“点赞”赚钱不靠谱】    

很多网友反映,微信上有人以“兼职‘点赞’赚钱”为名诱骗网友进行诈骟。经查,微信中确有某些“金融公司”以招募兼职“点赞”赚钱的求职者为主要业务,要求兼职员工在入职时缴纳一定费用的入会费后,才可进行“点赞”赚取佣金的工作,但当求职人员缴费成功后,对方便杳无音讯,再也联系不上了。

提示:网络兼职工作多种多样,且门槛较低,寻找兼职工作时需特别谨慎,尤其要警惕那些以先交纳手续费、保证金、抵押款等为名目的兼职工作,以防遭受钱财损失。

案例4、【警惕“招生”中的陷阱】    

每年中考、高考以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过后,总有一些学生或者家长接到自称某校招生办老师或某招生中介机构的电话,被告知家中考生的考试分数比录取分数线略低,但由于学校有扩招打算,考生缴纳相关助学费即可被录取。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生怕被其他考生捷足先登,错失“大好良机”,便失去了原有的判断能力,最终导致身心、财产受到双重损失。

提示:凡是接到所谓的“学校招生办”或“招生中介机构”的电话,并以分数不够为由告知您需缴纳助学费方可录取时,应及时打电话到相关学校或部门进行核实,以防上当受骗。

案例5、【“扫一扫”,小心陌生的二维码】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上开店,王先生就在网上经营着一家网店。一天,一个陌生人以买家的身份,在QQ中加王先生为好友,同时发来一张二维码让王先生扫一下以方便日后联系。随后的两天里,王先生突然发现在网上交易时,再也没有收到过银行的提示短信,就连使用支付宝所需要的验证码也没有收到。因为手机捆绑了网银功能,所以不安的王先生急忙赶到银行进行查询,却发现他的银行卡账单上出现了100多次的网上支付记录,累计金额高达9万余元。

提示:随着手机的普及,二维码已成为时下流行的“名片”,用手机“扫一扫”就能添加微信好友、浏览网页、下载优惠券和手机应用等。但是,这些二维码的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我们难以辨识的病毒。因此,在“扫一扫”之前,应特别提高警惕,不要盲目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以免意外泄露个人信息,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案例6、【警惕“公安机关”的调查电话】    

近年来不断有市民报警,表示在家中或手机上接到自称“公安机关”的电话,告知其涉嫌洗黑钱、包裹藏毒等案件,要对其银行账户进行监管,并要求涉案人员前往ATM自动柜员机,且在英文界面下办理相关监管手续,结果导致被划走大量现金。

提示:遇到冒充公检法类的涉案电话市民无需理会,不要轻信并泄露个人信息,可及时拔打相关部门电话核实对方身份,或直接拨打“110”。

案例7、【医保卡异常需冻结是骗局】    

市民余先生接到录音电话称,他的社保卡和医保卡出现异常需要冻结,并提示他拨打所谓的“检察院”电话进行咨询。“检察院”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知余先生,需把银行中的资金尽快转至“安全账户”进行保护。

提示:犯罪分子常广泛“撒网”,诱骗不明真相的群众上钩,并对其实施诈骗。在此特别提示,若社保卡真的出现问题,一般情况下,会要求持卡人到相关服务大厅完成办理手续,而不会通过银行转账私下完成。

案例8、【“幸运观众”大奖莫轻信】    

很多网友都在手机中收到过成为某电视台热门栏日“幸运观众”的中奖短信,并要求登陆某网站地址领取万元现金大奖及其他电子奖品。不少网友登录短信中提供的网站,并输入身份信息后便会接到一个手机来电,告知领奖须先缴纳一定费用,缴费成功后,对方则会以运费、保险费等为名继续要求汇款,直至最终失去联系。

提示:请理性对待各类中奖信息,如确有参与任何节目的有奖环节,可致电相关官方客服询问具体情况,切勿随意填写个人信息或转账给任何单位、个人。

案例9、【代办信用卡?盗刷储蓄卡!】    

庞先生报案称,去年10月接到自称某金融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表示可办理透支额度为5万元至100万元的信用卡,但同时需要办理一张储蓄卡以监管账户安全,并要求办卡人将相关卡号、联系电话等信息填写在该金融公司的网站上进行备案。庞先生办理储蓄卡后存入4万元,在打开电子密码器输入密码后,立即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告知其账户内被划走39900元。

提示:代办高额信用卡与低息无抵押贷款,都存在极高的诈骗风险,在办理时均需填写较为详细的个人信息,切勿按照陌生人的提示填入此类信息,尤其是预留的验证信息。

案例10、【网络游戏“代刷”藏木马】    

曾有网友举报,很多玩家众多的热门网络游戏被不法分子盯上,通过短信、邮件、游戏内系统公告、QQ消息等途径发布“低价刷道具、点券等”虚假信息,诱使玩家上当。随后相关游戏运营商均及时发布辟谣声明,并表示上述“代刷”行为是不法分子利用少数玩家的侥幸心理,发布的含有木马病毒的网页或软件,用以窃取用户电脑账号等信息行骗。

提示:网游装备的可交易性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游戏的官方运营商不会向任何玩家索要账号、密码及饯财。非官方发布的任何信息和内容,玩家切勿轻听轻信。

案例11、【“猜猜我是谁”诈骗】    

诈骗分子获取事主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事主,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事主。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事主借钱,一些事主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造成钱财损失。

提示:遇到此类情况,事主应提高警惕,问明事情的详细情况,或通过其他方式核实机主身份,再作决定。

案例12、【冒充QQ好友进行诈骗】    

住在某公寓的小唐,QQ上弹出了这么一段话:“跟你商量个事,我有个亲戚向我借5万元钱,我怕以后不好意思催他还,想用你的名义汇过去,钱我会打到你卡上的。”说话的好友是小唐的高中同学,两人的关系很好,还经常保持联系。虽然,两人关系很好,但小唐还是有些疑虑。为了消除小唐的疑惑,紧接着对方给他发来了一张银行卡的截图,并称会在6个小时以后将钱转到小唐账户上。因为是关系不错的高中同学,也不是用自己的钱转账,小唐思索后便应承下来。结果毫无疑问小唐不幸中招,一次性被骗5万元。

提示:遇到此类情况,头脑中务必多思考,一定要仔细核实对方身份,拨打其常用手机号确认,确认消息是否源自好友或联系人,不要随便向陌生账户转账或汇款,谨防被骗。

案例13、【假冒单位领导发微信给员工实施诈骗】    

诈骗分子潜入某家企业内部微信群,长期积累各人员信息,刻意模仿企业领导说话方式后,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改成该企业领导头像,冒充单位领导给事主发微信并要求事主加其微信好友。事主信以为真,不便拒绝领导,均会照做。不法分子通过微信向事主发出指示,借口自己在外地出差,洽谈业务急需一笔钱,要事主立刻汇款,并三番五次的通过微信催促事主汇款。由于事主担心影响自己工作前途,便会立即汇款给诈骗分子。

提示:千万不能轻易相信网络世界中所谓的“老板”,要严格遵守财务制度,按制度审批,当面确认签字,对于用文字提出转账要求,不能轻易相信对方,要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核实。

案例14、【别让爱心变闹心】    

四川汶川地震期间,宋先生收到“四川红十字会”发来的募捐短信,宋先生想到灾区民众正是危难时刻,急需帮助,于是拨通联系电话,询问具体情况。经过对方一番介绍,并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孩子哭声时,宋先生消除了疑虑,决定向该银行账号汇款,汇款后当宋先生再次拨打电话询问情况时,电话变成了关机状态,于是发现被骗。

提示: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里,各类网络、通讯账号鱼龙混杂,不要轻信相信通过手机短信里、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工具接受到的募捐汇款账号或者捐款途径。要通过正规部门及正规渠道进行捐款,当重大灾害出现时要特别警惕,发现疑似诈骗信息,请及时联系公安机关,保证自己的爱心不会被“忽悠”成闹心。

案例15、【10086短信也有假?】    

市民梁女士收到一条“10086”发送来的短信,短信中写着,只要安装掌上客户端,便可使用移动积分兑换现金。但让梁女士没想到的是,自己按照短信提示安装客户端后,没过两天银行卡上近1.5万元却被转走了……

提示:短信为骗子冒充“10086”所发,内容通常是积分兑换、提示账户不安全。据中国移动官方微博介绍,积分兑换一般是话费、礼品等,绝不会以现金形式、更不会要求用户提供银行账号、身份证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当收到相关短信时,若无法判别真假,应及时拨打运营商客服电话进行确认。

上述案例是曾经发生过的,相信网络诈骗还会层出不穷。因此,防骗“秘籍”就是:各种诈骗犯罪中骗子的目的是骗钱,最终要通过银行转账、银行卡转账的形式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所以无论骗子如何花言巧语、危言恐吓,大家一定要记住“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有疑问直接拨打110进行咨询或报警。

案例16、【冒充银行、电信甚至“110”,“改号”诈骗】    

来电显示是亲朋好友、银行、购物平台、公检法机构的电话,实际上竟是诈骗分子冒充的。改号诈骗令人防不胜防。

湖北省十堰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审理了一起典型改号诈骗案件。诈骗嫌疑人以“武汉市公安局陈警官”的名义打电话给受害人,谎称其身份证被毒贩冒用洗钱,要求被害人将银行账户资金转到武汉市公安局指定账户,待核实后返还。

为了骗取对方信任,诈骗嫌疑人还提出十堰市本地“王涛警官”可为担保。其后,“王涛警官”果真通过十堰当地“110”打来电话。

受害人丛某因为相信了手机显示的号码而上当,将13万元存款转入了所谓的“安全账户”,却不知手机上显示的“110”号码是通过改号软件实现的。

改号软件在网上售卖,来电显示可设置任意号码。改号电话进入电话网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VOIP媒体网关利用语音专线接入运营商交换机,将改号IP电话送入电话网;另一种是从境外运营商的网络通过国际出入口局进入境内电话网。

提示:如何识别改号诈骗?公安局给出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回拨。如果对方是通过改号软件拨打的电话,按显示的号码拨过去,对方是无法接听的。“00”或“+”开头的电话,一律来自境外,接听时尤其要多加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