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青海大学联合主办的“山宗水源·昆仑:自然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在青海大学召开。我校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马俊杰教授带队参会。青海大学党委书记李丽荣出席并致辞,党委常委、副校长张爱儒主持会议。
李丽荣在致辞中对我校多年来对青海大学的援建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她指出,青海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己任,持续为高原生态保护与自然文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此次研讨会必将推动学术成果与实践需求深度融合,为青海省自然文化事业注入新动能。
马俊杰以《自然文化学的学科构建与未来展望》为题作开场报告。他指出,自然文化学是研究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交叉学科,涵盖环境哲学、生态伦理学等理论基础,并立足环境史视角,梳理不同文明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强调,自然文化学学科的发展需聚焦数字人文与自然文化、人工智能生态监测等前沿方向,推动经济社会范式转型。针对自然文化学学科制度化、课程体系开发等挑战,他建议建立跨学科合作机制、优化高等教育学位项目设置。
我校白中科教授、程捷教授、曹银贵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山水乡愁: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人与自然》《自然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我国山水工程中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的报告。青海大学李臣玲教授、张磊教授、王根厚教授、梁玉金教授、兰措卓玛讲师分别围绕《符号消费视域下昆仑玉的符号重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新时代生态价值观教育:文化根脉与内容建构》《青海自然文化及特色》《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天文记忆》《青海史前文化与人类适应》等主题作了报告。
本次研讨会紧扣年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探讨自然文化学科体系构建、生态保护修复中的人与自然等核心议题,进一步夯实两校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为对口支援工作再上新台阶注入强劲动能,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遗产传承贡献高校智慧。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海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等100余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