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交流研讨会“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举办。会议以“绿水青山 湘约未来——生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与生态富民新实践”为主题,共同探讨“十五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展望、“两山”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生态产业发展路径、自然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等议题。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中国乡村振兴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会长刘永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家生,湘西州委书记刘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教授雷涯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马俊杰出席了会议。
雷涯邻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也是“精准扶贫”理念提出十二周年。湘西是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在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力打造以绿色科学为底色,以自然文化为特色的北地生态文明育人实践体系。2020年学校成立自然文化研究院,率先提出立足地学、着眼生态、尊重自然、厚植文化的理念,在全国已经成立9家自然文化分院,与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实现了央企与高校的协同创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将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自然文化融入时代脉动,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主题报告环节,湘西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杨洪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马俊杰,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战略管理部(碳达峰碳中和事业部)主任桂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忠,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分别做了主题发言。马俊杰在报告中指出,自然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共融共通,共同推进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
本次会议同时举行“生态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自然文化赋能公共治理创新实践“两个分论坛。在”自然文化赋能公共治理创新实践“分论坛上,来自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的陈国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韩赜、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的黄天兵、北京市延庆区自然保护地管理处的王凤斌、河南省地质研究院的任利平、张掖地质公园管理局的任开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的叶庆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中科、程捷等围绕自然文化的文学表达、自然文化的当代价值、生态保护修复中自然文化的实现、地质遗迹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
来自中共中央党校、财政部、商务部、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江西省发改委、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湖南省怀化市发改委、海南省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湖南省联合产权交易所、中国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志愿服务促进会等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文/李天娇 摄/王启祥 吴 鞠 赵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