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
办事大厅
信息门户
学校邮箱
数字图书
校长信箱
北地学工
北地学者
快速导航

北地新闻

高原藏族村庄的脱贫引路人——记我校驻青海省化隆县知海买村扶贫干部白浩、荣聪贤
发布:党委宣传部 新闻与信息管理中心 2018-12-27 阅读:67830
走访贫困户
向村民宣讲扶贫政策
“地大——知海买”雪莲花助学金发放仪式
走访喜迁新居的低保户
 
【人物档案】白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务处副处长。201512月,根据中央要求,受学校委派,任青海省化隆县扎巴镇知海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201612月,到化隆县人民政府挂职,任副县长。荣聪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学生工作部干部。201512月,受学校委派,到知海买村作驻村扶贫队员,201612月,担任知海买村第一书记。
 
距离首都北京近两千公里,在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化隆回族自治县所在地。蜿蜒的黄河水流经县境,造就了这一片美丽的绿水青山。从 2015 年的深冬,到 2018 年的初冬,白浩与荣聪贤无数次穿过 18 公里的村级道路,翻越连绵的群山,来到这个海拔近 3000 米、被群山环抱的藏族小村庄——化隆县扎巴镇知海买村。作为学校委派的驻村扶贫干部,近一千个日夜,他们以不变的扶贫攻坚、自强致富的决心,改变了这里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
2015128日,白浩、荣聪贤初次来到知海买村。洁白的山峰,清澈的蓝天,耀眼的阳光,山村安静祥和,却又破败荒凉。几个晒太阳的村民用探究的眼神看着两个来自远方的客人,不时用藏语悄悄交流,充满了好奇。
1223日,白浩主持召开了驻村工作队入村以来的第一次党员会,“我介绍完扶贫政策方针后,就看到村民们热烈地讨论起来,甚至还有一点点争论,可是说什么,完全听不懂”,说起当时见面会的场景,白浩仍记忆犹新。
坚定信念——激发脱贫的内心性动力
初期的扶贫工作,困难重重。知海买村位于扎巴镇政府西北侧玉隆沟内最高处,全村67户人家中藏族42户、汉族25户,语言以藏语与青海话为主。沟通有障碍,白浩、荣聪贤与村民用语言辅以手势进行交流,还专门做了记录本,记录本地藏语、土话,随身携带,随记随学;气候不适,皮肤干燥脱皮,高原反应半夜难眠,咬牙克服。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愿望激励着白浩与荣聪贤。
精准扶贫的根本在于精准识别,找到贫根,才能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从201512月到20161月,在入村的第一个月,他们在村委班子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走访了两遍,摸清情况,诊断出知海买村的主要致贫原因:自然环境恶劣,高海拔、高寒;交通不便,商业氛围不浓;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水平落后;思想观念保守,对待增收产业、技能需求动力不足。
扶贫先扶志。经过多次探讨,驻村扶贫队形成了“政府拉一把,脱贫靠自家”的扶贫理念,确立了明确的工作思路:吃穿不愁自己保障,住房安全、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由政府保障,真正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切实摘掉贫帽,脱掉贫根。
2016114日,在工作队驻村仅仅一个多月后,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王鸿冰等一行9人,踏雪进村,看望驻村干部,慰问贫困户,发放慰问金、慰问品,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贫困。来自“娘家”的支持和领导的关怀,给了白浩与荣聪贤极大的支持与信心。116日,白浩主持召开了2016年的第一次党员会议,说明第一次评选建档立卡贫困户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最终统一思想,讨论确定了不能被选为贫困户的名单,为召开村民大会,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做好了准备。扶贫工作,成功地迈开了第一步。
美丽乡村——筑牢幸福生活的地基
夏日的小雨,带来了惬意的凉爽,一座具有浓郁特色的藏族院落,在青山中格外醒目。红色的砖墙,宽敞的院门,门前的格桑花骄傲地绽放,屋前明亮的长廊中,鲜艳的花儿散发阵阵香气,原木家具的桐油味道溢满鼻端。这是2018年的知海买村一户普通村民家中的景象。村主任兰周说,“今年雨多,往年这种情况下,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在修房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
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项目精准,村里的基础设施落后,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和上级政策,扶贫队精心谋划,实施高原美丽乡村项目。2016513日,随着村民刘复清家土墙的拆除,知海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把土墙换砖墙,解决了当地土质不好和雨水多造成的危房隐患。维修村小学,解决了教室漏雨、厕所危房、院墙破损的教学安全问题。201610月,连接扎巴镇黄麻村与知海买村的水泥道路竣工,知海买村的夜空第一次被太阳能路灯点亮,明亮的灯光与满村的星光交相辉映,孩子们兴奋地在路灯下蹦跳欢唱,村民们高兴地说:“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不走黑路了!”
20161213日,对照脱贫标准,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知海买村自评为贫困村整村脱贫,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4111人全部脱贫。
两年的时间里,知海买村的村级服务中心建成,文化广场、射箭场焕然一新,“多少年来没有这样的变化,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感慨地说。
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拔穷根
甩掉贫帽,巩固脱贫成果,根本在于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村民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
帮助村民增收是扶贫最主要的任务。由于知海买自然条件恶劣,村民每年用在耕作上的时间将近两个月,每亩收入却不足300元。与之相对,村民进城务工两个月的收入可高达6000元。白浩与荣聪贤不仅耐心地帮助村民计算这笔收入账,还紧密结合政策导向,鼓励村民退耕还林、外出务工,并协助村民积极拓展外出务工渠道。一系列举措既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村民带来了120万元的退耕还林补贴收入,也增加了村民的务工收入。
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他们成立扶贫互助协会,在村里召开数次理事会和监事会大会,研讨50万元的扶贫互助金的使用细节,将互助金全部以小额贷款的形式发放到协会会员户中,支持村民开展挖虫草、养殖等产业。
资金一直是限制农户产业发展的一个障碍,为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政府为贫困户提供了“530”金融贷款服务,即五万、三年、零利息贷款,经过前期宣传及申请,知海买村仅2017年就有20户村民申请到了贷款。
在日常工作中,白浩与荣聪贤注重潜移默化之力,润物于无声之功,传递公平、公正、民主的思想,传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正能量。工作队通过具体工作,一点一滴地改进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持续不断地培养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与动力。他们积极开展“固定党日”活动,向党员宣讲扶贫政策,号召党员动员村民积极利用各项政策脱贫致富。支持村两委完成民主选举换届工作,村委班子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为打造一支搬不走的扶贫队、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教育扶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只有从搞好基础教育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命运。只有坚持教育扶贫,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如何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助力知海买村乃至整个化隆县的教育工作,是白浩与荣聪贤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6714日,“CUGB大山里的蒲公英”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首批14名成员抵达知海买村。这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系统的学业辅导,更重要的是他们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点燃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渴望。2016年,朋毛才旦正在上初中,大学生哥哥姐姐们的学识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178月,面对采访的当地电视台记者,他自信地说,“开学后我要上高二了,成绩也越来越好”;201810月,作为化隆学子的代表,他来到了首都北京,站在了地大(北京)的发言台上,分享自己放飞梦想的愿望。村民当知家有一儿一女,哥哥妹妹都在上高中,“我字也不识一个,不能辅导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请辅导老师也负担不起,支教团的大学生们利用暑假给孩子们补课,真的是非常感谢”,妹妹朋毛吉说,她一直与支教团的哥哥姐姐们保持联系,平时有学习、思想上的问题,都会和他们沟通请教,是她学习和生活中的好朋友。
2018年,“大山里的蒲公英”社会实践团成员已发展至近百名大学生,足迹延伸到化隆县甚至海东市的十个乡村。正如白浩所说,“我们要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有一天它会萌芽,带领孩子们飞出大山,飞向外面的世界”。
高校扶贫,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能够多层面满足贫困地区的扶贫需求。在化隆工作的三年里,白浩与荣聪贤以钉在大山里的精神,积极协调各种资源进行双帮双扶。与学校教职工党支部联系,成立“雪莲花”助学金,截至20188月,共筹集资金12.05万元,资助村里54名上学学生,做到了每名在校学生必有资助。三年来,知海买没有一个辍学学生,成为第一批“无辍学学生村”。利用学校教职工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图书,成立知海买村图书借阅室,供村民和学生借阅,丰富文化生活。组织人员参加学校开展的干部能力建设培训、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培训、拉面管理人才培训等专项培训班,为化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力量,支持化隆经济社会发展。
真情熔铸——千里不断支援情
2017年,白浩到化隆县挂职副县长,在县委常务会议上,他谈思路,讲政策,有效带动了当地干部拓宽思路,拓展视野;生活上他平易近人,有着非常强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地方的工作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情来做。共事两年,我与他是真正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化隆县县委书记刘建昱如是评价白浩。
“知海买村的工作细致,村级资料是全县最好的,是市、省的定点考察点;知海买的互助协会的年检是扎巴镇第一个完成的;在镇党委会先进第一书记的评选中,荣聪贤是第一个全票通过的;小荣的土话学得快,甚至赢得了‘荣聪扎西’的美誉……”在扎巴镇党委书记韩伟的话语中,有太多的第一与赞誉。
驻村工作,需要讲究工作策略,要紧密依靠好镇党委政府、村两委、驻村干部与村民的力量,只有四股力量拧成一股绳,工作才能顺利进行;驻村工作,更需要的是“带着感情扶贫”,只有用真心、真情、真意与村民坦诚相待,工作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理解,扶贫工作才能真正做好。从与村民各说各话,到会说简单藏语和青海方言,村民情况了然于心,白浩与荣聪贤完全将自己变成了知海买村人。
“大城市人,来了我们村子里,我们伺候不了”,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彭毛才仁最初的想法,然而,两个城里人的表现让他完全改变了看法。由于住宿条件有限,将近一年的时间,白浩与荣聪贤借住在彭毛才仁家,两人同住一铺炕,与彭毛才仁全家同吃一锅饭,“白书记经常一身干净利落的打扮,逢人就热情地打招呼,和小荣两个人到村民家,抄起家伙就一起干活,白书记不会做饭,一锅土豆可以吃一天,小荣好多了,是个生活能手,炒菜、揪面片都会做”,如今说到这两个城里搭档,彭毛才仁满脸的笑意。
三年的时间,知海买的水通了,路修了,灯亮了,村民们用最简单朴实的“挂正切”(藏语“谢谢”),表达着对驻村扶贫队最真诚的谢意。驻村扶贫工作三年,荣聪贤积累了五万余字的工作日志,记录本的边缘都已磨破,他用报纸包上了一个本皮,写上了漂亮的行楷:扶贫工作日志,他在朋友圈中写到:“旧貌换新颜,倒不是没本可换,实在是不想因为换本把记录中断”。
当他们即将踏上返京回校工作的同时,另一支年轻的扶贫队已经出发。这份薪火相传的支援扶贫事业,也将继续下去,与化隆人民一起,让这绿水青山焕新颜。(文/ 谭艳敏  刘金艳 刘聪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