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概况

攀岩壁

1985年,法国人弗兰西斯·沙威格尼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的人工岩壁,人工岩壁面世,实现了人们把远在山区的自然岩壁搬到城市的梦想,大大提高了攀岩运动的可操作性和观赏性,扩大了攀岩运动的影响力和关注度,将攀岩运动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也意味着攀岩运动全新的发展阶段。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派出李致新、王勇峰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到日本系统学习攀岩技术和比赛规则,回国后于同年10月在北京怀柔大水裕景区(现青龙峡风景区)的自然岩壁上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攀岩比赛,这标志着攀岩运动正式引入中国。我校也是在此时就成立了攀岩运动队,从一开始就参加了在我国国内举行的几乎所有的攀岩比赛。1995年攀岩运动被国家体委确定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标志着我国的攀岩运动开启社会化、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新进程。1996年我校自行设计建造了首都高校第一个攀岩场地,并于当年在体育课中开设了攀岩课程。1997年第五届全国攀岩锦标赛荣获男子难度赛第三名。1999年第七届全国攀岩锦标赛上,我校能源学院攀岩运动员获得男子难度攀登和速度攀登双料冠军。

2003年,由校体委,体育课部根据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的需要,提出了在校内建一座集教学,教学研究,运动队训练和可用来进行国内,国际比赛为一体的人工攀岩壁。在建设攀岩场地过程中,我校体委、体育部做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校体委主任在此方案经学校同意后,经过多方协调工作,争取到了中国登山协会、中国登山队和北京市体育局,海淀区体委的大力支持。

初步方案形成后选定北京利峰公司进行先期设计并形成三维空间设计图像,经报学校校务会议同意于2003年底破土开建,建设期间,体委赵延平主任几乎每天都要在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度和质量、改进施工方案、落实经费使用情况。建造岩壁由于没有可参考的先例,赵延平主任就会同施工方的专家边建边改,最终建成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攀岩场地。同时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赵延平主任通过去市体育局游说得到支持后、通过海淀区体委得到20万元的经费支持。落成后赵延平主任又说服中国登山协会在我校的岩壁落成典礼上组织了并承办了一届国际邀请赛,我校女运动员黄水英获得女子难度赛冠军。

现攀岩场是随着攀岩运动的不断发展,新一代板材的发明创新,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潮流,于2013年在原有基础上改装,主要是将原来的18米高改为15米高,将造型板改成平板造型,将岩壁后的多功能训练墙改为攀石区,并在攀石区增加了长8米、宽6米厚0.5米的海绵垫,这样更加便于教学、训练、社团活动,也更加安全、合理和温馨。

攀岩壁建成时是国内攀岩课攀爬面积最大的岩壁,也是当时亚洲第一大人工攀岩壁。该岩壁采用球形钢架结构,基础牢固,岩场雄伟厚重,自然感强。被指定为国家登山队训练基地之一。建成十多年来,根据国际攀岩运动发展形势对人工岩壁的不断改进要求,先后进行了两次维修和改进。期间又建设了素质拓展场地,统称攀岩拓展运动训练中心,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训练融为一体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该理论可以在这座攀岩壁上很好地践行,是我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成果之一。

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专家们在攀岩拓展中心破天荒观摩了一个多小时,在最后的总结大会上,评估专家一致确定我校办学特色除地质教育特色外,体育教学同样成为我校本科教学特色。体育教学特色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了我校登山文化,培养学生能吃苦,动手能力强的实干精神,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