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
办事大厅
信息门户
学校邮箱
数字图书
校长信箱
北地学工
北地学者
快速导航

北地新闻

(央广网)根植文化沃土 勇担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党委宣传部 2023-11-29 阅读:69

报道截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共和国百废待兴中诞生,一路追随党的步伐奋勇前行。地质工作者是“侦察兵”“游击队”“开路先锋”。从地质科研服务抗战,到地质科学家毅然回归祖国怀抱,到摘掉“贫油”的帽子,再到助力国民经济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用红色基因、文化血脉育人,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地质报国精神薪火相传。

立足野外实践教学,打造“传家宝”一体化育人工程。学校自建校就承担着建设祖国的光荣使命。1954年,学校选定周口店作为地质学子接受地质实践系统训练的野外课堂。学校注重将思政工作与多年积淀形成的红色基因和地质专业特色深度融合,坚持把“艰苦朴素 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练思想、练作风、练本领”的“三练”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和“以投身西部为荣、以服务基层为荣、以创业成才为荣”的新老“三光荣”精神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借用地质野外工作必备的工具罗盘、地质锤、放大镜、草帽和记录本,实施富有学校特色的“传家宝”一体化育人工程,形成以“地质传家宝”为特色的“三全育人”大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提出“自然文化”育人理念。学校将高等教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以寻找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建立命运共同体为主线,提出了与生态文明相呼应、与自然学科相交融、与地球科学相衔接的全新文化形态——自然文化,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自然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将自然文化作为生态文明思想传播落实、自然渗透、有效迁移到地球科学课程的实现方式,通过创办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叉学科,建设专业组群、完善课程体系、出版系列教材、拓展实践平台,加强科学普及与国际交流实践创新,有效完善自然文化育人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落地和生态文明思想的推广。

探索地球科学文化的摇篮,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学校围绕“新北地,新征程”主题,以“校风、校园、校友”为重点,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四个维度,北地历史、北地典籍、北地景观、北地文艺、北地标识五大目标任务,系统实施了北地文化建设工程。出版首套大型科技成果和文学作品丛书“中国地质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文丛”《院士文集》《教授自选集》《北地之虹》共计77册。组织校园景观系统性命名和“露天地质博物馆”的打造,形成“一轴四广场六园林”的景观群,赋予校园景观新的时代内涵。推出师生原创作品《大地情书》《地苑赤子》《我爱你北地》等20余项,涵盖影视、歌曲、话剧多个艺术门类,繁荣原创文艺作品,广泛凝聚师生共识。

打造文化赋能新模式,点燃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学校从2020年开始着力探索地质文化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以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阿河滩村为试点,立足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地学旅游资源和浓厚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两年时间成功打造出黄河沿岸、青海省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首个地质文化村。用“文化+”创新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理念,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以科技驱动产业振兴,切实肩负起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光荣使命。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探索出以“文化+”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的新路径,用“文化+”多轮驱动,探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合力跑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加速度,有利促进了化隆回族自治县全域旅游的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报道链接:https://edu.cnr.cn/eduzt/2023jyzs/zxjy/dt/20231128/t20231128_5265019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