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岩石圈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之二百八十六次
发布:科技处 2025-04-21 阅读:372

应我校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构造地质学教研室刘俊来教授和地球化学教研室王伟教授的共同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璐研究员将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岩石圈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作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华北克拉通中部带研究进展-对太古宙构造样式的启示

报告时间:2025年04月23日上午10:00-11:30

报告人:王璐研究员

报告地点:逸夫楼616 

 

报告人简介:王璐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本硕博分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和构造地质学专业。《GSA Bulletin》和《JAES-X》杂志副主编、《Lithos》和《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编委, 美国地质学会国际学术委员、国际榴辉岩会议学术委员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运用大比例尺填图和构造学解析、显微构造、变质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多尺度方法,研究1)大别-苏鲁造山带的构造-变质、地壳熔融演化史和折返机制;2)太古宙蛇绿混杂岩区板块构造地质记录及大地构造演化;3)蛇绿岩及铬铁矿。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Geology、EPSL、JGR-Solid Earth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4篇, 总被引4460,H-index为36。

 

报告内容简介:1)在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从北向南延伸1800km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其岩石组合和构造样式与岛弧-弧前-俯冲带体系的结构构造一致;2)带内保留的大型推覆构造、鞘褶皱和逆冲断层两侧的变质级别反转等地质记录,指示晚太古代存在横向大型板块运动;3)带内保留的深俯冲形成的榴辉岩相变质洋壳及豆荚状铬铁矿内超高压矿物记录,指示晚太古代存在相对较冷的俯冲带和俯冲驱动下的壳幔物质深循环。综上,在太古代晚期,现代样式的板块构造体制在华北克拉通已启动,且保留丰富地质记录。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研究生记学术报告一次!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科学研究院

科技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