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办公
办事大厅
信息门户
学校邮箱
数字图书
校长信箱
北地学工
北地学者
快速导航

北地新闻

(中国矿业报)以赛促教,共绘地质教育新图景——第五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侧记
发布:党委宣传部 2025-11-06 阅读:438

金秋送爽,海风轻拂。10月26日晚,第五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落下帷幕。

本次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地质教育研究分会(挂靠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文化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共同承办。来自全国68所高校的160名青年教师同台竞技、切磋教艺,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特等奖28名、一等奖49名、二等奖49名。这场集教学比武、学术研讨、思想碰撞于一体的地学盛会,不仅展现了新时代地质教育的蓬勃生机,更以“小切口”讲好了中国地质人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学高峰的动人故事。

赛事规模持续扩大,教学创新成果丰硕

本届赛事规模再创新高,较首届增长近一倍,覆盖高校范围更广,西部、边疆地区院校参与度显著提升,充分体现了地质教育优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与共享。

据了解,本次比赛参赛教师平均年龄34岁,博士占比超85%,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40%,充分说明青年教师已成为地质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地质工程新工科涉及哪些专业?课程怎么建设?如何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精神之火?怎样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课堂内容?

走进任何一个赛场,记者都能感受到青年教师们对地质教育的热爱与匠心。选手们围绕《沉积岩石学》《地球系统科学导论》《矿床学》《地质灾害防治》等课程,将深奥的地学知识与数字技术、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深度融合,呈现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

他们有的以生动的动画模拟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将深奥的地质原理直观呈现;有的巧妙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带领学生“云游”地质剖面,突破了传统野外实习的时空限制……

“我们看到,教学内容正从单一学科向地球系统科学拓展,教学手段从传统板书向智慧教学平台跃迁,课程思政也从‘贴标签’走向‘润物无声’。”比赛仲裁组组长、中国矿业大学隋旺华教授点评道。

专家共话教育变革,数智赋能教学转型

“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滞后、教学模式与数智技术融合不够、实践教学与产业创新链条衔接不足……”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地质教育还存在多重挑战。

在同期举行的学术年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地学课程建设”“地学拔尖人才2.0培养模式”等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为地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吉林大学王旖旎教授分享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互动性智慧课程”建设经验,提出构建“问题导向—数据驱动—协作探究”的教学新范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立强教授介绍了“数智赋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群”改革实践,通过大数据分析油气藏分布规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地质教育必须拥抱数智变革。”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邓雁希指出,“我们正在建设‘地质知识图谱’,把海量文献、野外记录、实验数据结构化,让AI成为教师的‘智能助教’、学生的‘学习伙伴’。”兰州大学任桂平副院长则以“医学地质与人体健康”跨学科课程为例,展示了“全景教学空间”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地质学与公共卫生、环境科学的深度融合。

针对当前地质人才培养中的痛点,合肥工业大学王锐琴副教授提出“三全育人引领下多维融通”的育人模式,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科研、实践各环节;西南石油大学杨辉廷副教授分享了“油气地质类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专家们一致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地质教育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既要夯实地质学基础理论,又要强化数学、物理、计算机等交叉学科训练;既要提升野外实践能力,也要增强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素养,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输送“复合型、创新型”地学人才。

锚定强国建设担当,彰显时代价值追求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地质学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学科,是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资源安全、防范地质灾害的关键力量。办好地质教育,就是为强国建设筑牢地基。”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韦延光表示:“推动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人才,关键在青年。本届比赛不仅是教学技艺的比拼,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集体检阅。”他特别提到,多位获奖教师来自中西部地方院校,他们的成长背后,是国家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和对地学人才梯队建设的战略布局。

“地质人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山河。”防灾科技学院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副主任任云生在闭幕式上动情地说:“从西沙科考到深地探测,从汶川救援到珠峰测高,一代代地质人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今天,我们的青年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岩石的年龄、山脉的形成、矿藏的奥秘,其实是在传递一种精神——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科学的执着,对人民的负责。”

他表示,本次会议的意义不仅在于评选出一批优秀教学成果,更在于凝聚了“深化教学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的共识。未来,地质教育要更加主动对接“深地、深海、深空”探测、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需求,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模式的系统性重构,真正实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小故事蕴含大情怀,地质精神薪火相传

会议期间,《中国地质高等教育史》首次面世。这既是一部学术探索和科技进步的史诗,也是一部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镜鉴。“从最初酝酿到正式面世前后历经5年,其中艰辛不足道矣……”编审刘粤湘老师一遍遍摩挲着沁着油墨的书页,饱含深情。

在闭幕式颁奖环节,一位来自青海大学的年轻教师捧着特等奖证书走上舞台,镜头扫过他胸前佩戴的地质锤徽章——那是他导师、一位老青藏科考队员赠予的礼物。“我在高原讲《构造地质学》时,总会带学生去可可西里野外实习。风雪中,我们用GPS定位断层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脚踏实地,探求真知’。”他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大会宣布,第六届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将于2027年由西南科技大学承办。在庄严的授旗仪式上,中山大学副校长邰忠智将赛旗交至西南科大副校长代波手中。“我们接过的是责任,是使命,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代波表示,“我们将以更高标准办好下一届赛事,持续推动地质教育改革创新。”

(本报记者/姬长玉 本文图片由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