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期

供稿: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创意:党委宣传部
文字:陈男
图片:北地印象工作室
设计:北地印象工作室
编审:党委宣传部

北地印象

践行“两山”理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绿色发展也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完善水治理体系,遏制全国地下水污染加剧状况。”

水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多个领域的运作与发展。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可以带动城镇及乡村基础建设的发展,提升城乡的生态建设和生活品位。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地球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生态系统内在的物质作用机理和循环规律,发挥系统微生物的调节作用,统筹开展污染水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提升水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和稳定性。

我校作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及其交叉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水污染治理技术与水生态修复领域的标准修订、技术咨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探索推进地表/地下水污染修复工程、污水处理厂水质提标改造,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营造绿水青山,为节能减排、水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

我校专家团队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地下水循环与环境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在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引导下,发挥地表/地下水治理技术方面的优势,承担了一系列“十三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参与修订或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规范》《地下水污染管控或修复技术指南漏斗门式可渗透反应墙(FGPRB)》等多部标准,为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针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我校科研团队综合利用遥感、地球物理、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地下水土壤水动态监测和地下水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地下水的补给、多尺度径流和蒸发的循环全过程开展研究,为可持续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可靠路径。“有色金属行业废物资源化、减量化及其污染防控”团队围绕有色金属矿山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及其污染防控与治理开展科研,研发的有色行业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污染控制的原始创新技术,是中国首个完全采用采选冶全固废减量化、资源化的充填技术,也已成为国际公认能快速解决有色金属污染场地表面生态恢复及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低成本新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团队专攻研究地表/地下水的脱氮技术十余年,坚持将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开发了基于生物质厨余废物和天然矿物的硫-缓冲剂一体化合成材料(NSAD材料),一次性满足硫自养反硝化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对碳源、能源、微量营养及碱度的需求,可有效解决反硝化材料的能效问题(NSAD材料合成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于促进我国水处理行业进步与发展以及市政污水的提标改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理论创新,彰显了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践行“两山”理论,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时代背景下,北地人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怀揣“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梦想,化身绿色名片,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与保护地球家园的使命与责任,发挥自身学科和技术储备优势,将水环境保护与利用和水污染控制技术创新作为着眼点,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十四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二O三五年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远景目标贡献应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