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期

供稿:自然文化研究院
创意:党委宣传部
文字:张建平 王璐琳
图片:王璐琳
设计:吕松卓
编审:北地印象工作室

北地印象

践行“两山”理论 让地质遗迹活起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6年5月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该报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根据,充分认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内的生态建设理论,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和成果表示赞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理论不仅为新时代“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出了一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之路,也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地质遗迹是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珍贵的自然资源,它记载着亿万年的沧桑演化,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科学普及意义,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地质公园将地质遗迹作为一类特殊的矿产资源加以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并将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力的机制,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

地质公园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际上,我国和欧洲是地质公园公认的创始国,自2000年起率先开展国家地质公园和欧洲地质公园的建设。在我国地质公园发展过程中,我校依托专业优势,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00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中率先成立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专门研究机构,从最初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中心到2016年的地质遗迹研究中心,以及2020年成立的自然文化研究院,对地质公园的研究、建设和推广始终处于国内、甚至国际的前列。

在地质公园创立的初期阶段,学校响应国家关于“地质工作应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积极参与地质公园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作为国家地质公园政府主管部门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主持和参与制定了地质遗迹调查、分类、评价、地质公园申报、建设、标准、规划和推广等一系列相关文件、规定和管理办法,2006年和2016年,主持编辑出版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为我国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二十年间,学校的地质公园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家科技部、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委托的相关科研和专题研究项目,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与此同时,地质公园研究团队还承担了各级地方政府委托的许多地质公园申报、建设和推广的项目,成功申报了近50家国家地质公园(含国家矿山公园)和大量省级地质公园,使得许多原来贫困落后地区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各级政府高度评价和赞誉。

截至目前,我国拥有41家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5.25余万平方千米,是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多与贫困地区重合,其中13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贫困地区,覆盖174万人口。经过16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世界地质公园高效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在保护地质遗迹与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与解决群众就业、助推脱贫攻坚、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提升国际交流深度和建设美丽国土等方面都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效益。学校不仅积极参与国际上对世界地质公园相关事务,参与对世界地质公园章程和操作指南等相关文件的咨询和制定工作,而且主持承担或指导过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的近20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建设和推广工作,为我国在世界地质公园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做出了特别的贡献。

在世界地质公园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抓住机遇,建立高水平组织管理机构和团队,积极树立国际化观念,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学校的地质公园专家已进入国际世界地质公园核心领导层,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理事会副主席、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成员、国际地科联地质遗迹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扩大了学校在世界地质公园领域的知名度和话语权。

发挥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完善人员梯队,培养高质量人才,构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领域中国际顶尖的研究团队,20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地质公园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有些已成为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骨干,部分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遴选成为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自2016年起,学校与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办公室和部分世界地质公园联合成功举办了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和发展国际培训班,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地质公园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观天下奇貌,展地质之美。践行“两山”理论,让青山更青,让绿水更绿,让地质遗迹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