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应伊然:单原子催化剂与半导体集成构建用于细胞内过氧化氢检测的双电位电化学发光传感器【JMCA,2025】
2025-07-24 阅读:155

电化学发光(ECL),又称电致化学发光,是指发光体经过氧化还原过程产生激发态物质,这些激发态物质在弛豫到低能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ECL无需引入外部光源,可有效地避免背景光源的干扰,提高信噪比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并且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和再现性,是生物传感领域的重要检测手段。近年来,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 SACs)因其独特的原子级分散特性在催化领域崭露头角。SACs将金属活性中心以原子级分散的形式锚定在载体上,具有接近100%的原子利用率、明确的活性位点以及可调控的电子结构等优势,在催化效率上相比传统纳米催化剂具有显著提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SACs可以模拟天然酶的活性中心,在生物传感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选择性和温和条件适应性。然而,传统的ECL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阴极ECL信号强度不足限制了检测灵敏度;活性氧(ROS)生成效率低下导致信号放大效果有限;狭窄的电位窗口使多组分同时检测难以实现。特别是在生理中性条件下,常规鲁米诺-过氧化氢ECL体系的性能往往显著下降,严重制约了其在活体检测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数理学院硕士生应伊然在数理学院吴静教授的指导下,利用通过锚定单原子钴(Co)于石墨相氮化碳(g-C3N4)并与二硫化钼(MoS2)耦合,制备了MoS2/Co-C3N4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作鲁米诺-过氧化氢ECL共反应促进剂。其中S-Co-N键的形成提供了高效电子传输通道,显著增强了中性介质中鲁米诺-H2O2体系的ECL发射。该材料在-1.0 V0.48 V下分别进行H2O2活化与鲁米诺氧化,实现双电位发光。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Co单原子位点通过促进*OOH中间体的吸附与O-O键断裂,高效生成ROS,从而驱动ECL信号放大。基于此材料构建的ECL传感器对H2O2的检测限低至0.0478 nM,线性范围为1-500 nM;在活体HepG2细胞检测中,检测限达0.8个细胞,为癌症标志物分析提供了新工具。主要创新点如下:

1.    首次将单原子催化剂(Co- C3N4SACs)与二维半导体(MoS2)复合并实现单一材料平台上的双电位ECL

2.    通过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表征了Co单原子的配位环境。并通过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阐明复合材料促进H?O?活化生成ROS(·OH/O?-)的原子级机制。

3.    应用检测活人肝癌细胞(HepG2),检测限达0.8个细胞。    

 

 


图1. MoS2/Co- C3N4的合成路线



图2. MoS2/Co- C3N4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


图3. MoS2/Co- C3N4的ECL性能


图4. MoS2/Co- C3N4的DFT计算


图5. MoS2/Co- C3N4的原位FT-IR和EPR光谱


图6. MoS2/Co- C3N4应用于癌细胞内H2O2的检测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 Yiran Ying#, Tianyou Chen#, Arzugul Ablimit, Chan Zhang, Bing Sun, Jing Wu*,a and Wu Liu*, Single-atom catalysts integrated with semiconductors for constructing a dual-potential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for intracellular H2O2 detec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5, DOI: 10.1039/d5ta04004c. [IF2024=9.5]

全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5/TA/D5TA04004C